近年来,国内制造业掀起了一场“机器换人”为主的自动化升级浪潮。以“机器换人”为特征的升级转型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制造业企业多年来“招工难”“用工贵”的人力资源困境,也助力许多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机器换人”是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高传统产业,利用机器手、自动化控制设备或流水线自动化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而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并促进新的产业优化升级,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然而,我们也注意到机器人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所引发的社会效应,例如“机器换人”对劳动力的替代及造成的潜在失业风险、技术变迁之下劳动者工作内容和方式的变化等。
以码垛机器人为代表的工业机器人主要代替人类进行搬运码垛作业,主要用于各种袋装(编织袋、纸袋、包装袋等)包装的化肥、饲料、水泥、面粉、石膏粉等等,也可用于箱装,瓶装,桶装物料和建材板材等。它是将袋装或箱装桶装物料,按一定顺序抓取码放在托盘上,可码多层,然后推出由叉车入库,码垛机器人可大幅度减少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同时可以很好的防尘、防潮、防晒等,所以广泛应用于化工、饮料、食品、啤酒、工业、农业、食品、电力等生产企业,对各种包装有规则形状的成品都可以进行自动码垛。
码垛机器人具有效率高,质量高,使用范围广,成本低等优势,并能很好地完成码垛工作。该设备有着人工不可比拟的优势,任劳任怨,保质保量,可长期连续工作,集成在包装生产线中,设置多种布局,也可在恶劣环境下代替人工长时间从事高强度重复性作业,且不需要人工管理,不需要考虑工作时间提供保险。从这些方面来说码垛机器人是机器助人,它可以很好的帮助人类完成工作。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码垛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替代了大量人工,导致这些以体力劳动为生的劳动者面临着失业,也引发更多体力劳动者的失业恐慌。国内学者的研究表明,目前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替代率还不足1%。尽管如此,人们却依然对可能到来的技术性失业感到焦虑。“机器换人”的决策主要目的并不是换人,而是提高企业整体效益,以达到社会需求。“机器换人”归根结底是对部分人类劳动(如重复性的体力劳动)的否定,认为机器可以替换工人将生产流程自动化,甚至还可以监控和管理人工作业。倘若以“机器助人”作为技术改造的理念,那么生产流程应以人为本,机器应成为工人的助手,生产与管理应辅以工人小组作业、车间工人编程、工人参与自动化解决方案等做法。这无疑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提出了更高标准,由此也需要不断健全对劳动者的技能培养体系。当工人掌握了全部且不可替的技能时,才能成为机器的主人。
“机器换人”也是“机器助人”
机器人使用对非技能劳动力的短期替代将通过高技能劳动力的有效调整进行对冲。那么,被替代的劳动力又去了哪里?
三分之一左右的劳动力转移到了服务业,例如物流;三分之一左右经过培训后,调整到其他岗位;另外三分之一左右又会回到机器人操作岗位。
“机器换人”其实是从需求端拉动劳动力技能结构不断升级的一个过程。短期来讲可以通过技能培训,长期来说年轻的后备军在入职前的训练都会不断变化,所以我国劳动力技能结构和整体经济会随着机器人的应用不断升级。”机器换人”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一种技能被替代,另一种技能被创造出来,从这方面来说,“机器换人”也是“机器助人”。
“机器换人”对于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应该服务于人类社会,应成为广大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全人类共同进步的工具。
|